7月5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向玉乔教授莅临2025年“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伦理文明”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授课。授课由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肖根牛副教授主持。
向玉乔教授的授课主题为“道德记忆与记忆道德”。向玉乔教授首先从“何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出发,深入分析了历史上主要伦理学流派对该问题的解答及其不足,指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道德生活,其内容涉及人的道德思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语言、道德行为、道德记忆等多个方面。向玉乔教授认为,道德记忆既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主要建构者。人类道德生活主要以历史性呈现自身。现实的人类道德生活瞬间即逝、难以把握,可能的人类道德生活存在于人的愿望和理想之中。人类道德生活的历史性维度是通过道德记忆得以建构的。
基于以上观点,向玉乔教授对道德记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阐释。向玉乔教授指出,道德记忆是人类运用其记忆能力对自身特有的道德生活经历进行记忆刻写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形式。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记忆”,也不同于历史记忆、文化记忆、道德文化传统等概念。当“道德”作为一个名词来限定“记忆”时,“道德记忆”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如果“道德”作为一个形容词来限定“记忆”时,可以区分为“道德的记忆”和“不道德的记忆”。在将自己的主观意向性、目的性、选择性等因素投入道德记忆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记忆能力就不仅转化成实际的心理行为,而且会被打上深刻的善恶烙印。能够对我们运用道德记忆能力的状况进行道德审查的道德可以被称为“记忆道德”。
紧接着,向玉乔教授探讨了道德记忆与记忆道德的关系。向玉乔教授认为,记忆道德是规约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道德规范,是关于记忆的道德。记忆道德能够对我们运用道德记忆能力的状况进行道德审查,其核心要义是要凸显人类记忆思维的道德合理性。记忆道德要求人类的记忆行为遵循三个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则,即公正原则、以实践作为检验记忆价值唯一标准的原则以及记忆建构责任与记忆传承责任相统一的原则。道德记忆应该受记忆道德的引导。记忆道德既能够提醒我们应该记住什么,也能够提醒我们不应该记住什么。
最后,向玉乔教授强调,“道德记忆”这一新的伦理概念登上历史舞台,不仅会导致道德记忆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而且会从根本上改变伦理学研究的传统格局和发展方向。“道德记忆”是一个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概念。它既能够揭示“道德”这一概念在含义上的动态变化性,也能够解答伦理学研究中的很多难题。研究道德记忆是我们认识、理解和把握人类道德生活的必由之路。
授课结束后,向玉乔教授就人工智能道德记忆、道德记忆叙事、人工智能时代伦理学家的社会责任等问题与学员们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供稿:办公室
一审:王伊帆
二审:文贤庆
三审:向玉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