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要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向玉乔在《哲学研究》发表文章


发布人:日期:2025-04-21

《哲学研究》2025年第3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2025年04月21日 07:19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目  录





摘  要


论人类文明交往新模式

唐爱军


[摘要]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文明交往进入到普遍交往时代。西方文明通过资本的全球扩张,由特殊性文明上升为普遍性文明,支配了整个世界文明交往实践。西方文明囿于自我中心论,对待文明本质、处理文明间关系、开展文明交往,形成了西方绝对主导的文明交往模式即“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这一模式内含了单数文明观、文明等级论、文明开化使命论、历史终结论等核心理论环节,致力于论证单一文明全球扩张的合法性,其在实践上有严重后果,理论上有严重谬误。因此,超越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构建人类文明交往新模式,是解决当今世界普遍交往危机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文明演进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复数文明观、文明平等论、文明互鉴论、文明共存论等核心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理论,构建了“交流-互鉴-共存”的人类文明交往模式,为推动文明对话,引领世界文明走向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人类文明交往;西方中心论;文明交流互鉴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唯物史观视域中边际主义的三重限度——重新审视边际主义与《资本论》的第一次交锋

高建民


[摘要]19世纪末,威克斯蒂德发动了边际主义与《资本论》的第一次交锋。用马克思的价值形式分析框架和唯物史观重新审视这次交锋,就会发现威克斯蒂德的论证在思维形式、方法论和历史观等维度上存在着诸多错误。思维形式上,他未经批判地使用“抽象效用”等概念,实质上是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形式和“精打细算”的思维形式错置到了无商品交换的社会中;方法论上,他用抽象的个人主义取代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用“抽象效用”替代“抽象劳动”,混淆货币的“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从而难以在“价值原因”与“价值尺度”之间建立必然联系;历史观上,由价值同一性运动建构的非历史主义观使他陷入概念拜物教思维,导致他丧失了对“供需”“边际效用”等经济范畴进行起源追问和社会形式批判的意识自觉和能力。

[关键词]边际主义;《资本论》;抽象效用

[中图分类号]F014.31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金岳霖的观点看庄子的“鱼之乐”

刘新文


[摘要]《庄子》中关于“鱼之乐”的讨论涉及普遍的哲学难题。金岳霖建立“正觉中心观”的知识理论,“不同的官能类”是其关键概念之一。他认为,从人类中心观(以及自我中心观)和正觉中心观这两个不同的立场看待这个概念,就会对共同、客观、真假和外物等问题产生不同的回答。他提示,采取前一种立场的知识论会导致“庄子所谓人乐鱼乐”所涉及的认识论困难,而采取后一种立场的知识论则没有这种困难。根据这个提示以及他在《知识论》中对“知道”与“如何知道”的区分,命题“庄子知道鱼之乐”的真可以在《知识论》的学说中得到一个通达解释。金岳霖的知识论学说具有明显的西方哲学特点,但背后的形而上学背景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庄子;鱼之乐;人类中心观;金岳霖;正觉中心观

[中图分类号]B261.41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心气理之间:政教视野下的黄宗羲哲学建构

顾家宁


[摘要]黄宗羲的哲学建构需要结合政教视野进行考察,二者结合的关键点在于天理观念的重构。以此为中心问题,黄宗羲哲学建构的逻辑线索主要围绕理气、心理、心气三对关系展开。其中,理气之辨从本体论层面证成理的活动性、变化性,心理之辨从认识论层面强调主体在天理观变革过程中的主动性,心气之辨则是在道德主体性凸显的条件下为群体公共秩序奠基。在其哲学建构中,心起到的是根本性作用,气起到的是功能性作用,故而可视为一种融入了气学因素的心学建构。由此,黄宗羲构建出一种呼应时代要求的变革哲学,为政教观念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黄宗羲;心学;气学;天理;政教

[中图分类号]B249.3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知识可以无信念吗——回应席尔瓦对蕴涵论的挑战

张小星


[摘要]蕴涵论是知识论研究中长期默认的理论。根据蕴涵论,若某人知道一个命题,就必然相信这个命题。知识是满足特定认知条件的信念,而信念是知识的主要构成元素。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蕴涵论提出挑战;蕴涵论的辩护者也通过诉诸倾向信念与薄信念等概念进行回复。本文考察席尔瓦对蕴涵论的最新攻击,并指明这些攻击的不足。

[关键词]JTB理论;无信念知识;倾向信念;薄信念;概念论

[中图分类号]B017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

作为特殊记忆形态的道德记忆

向玉乔


[摘要]“道德记忆”是近些年才出场的一个伦理概念。它是人类记录和再现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本领或能力。作为人类记忆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在人类记忆世界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并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以所有人类生活经历作为记忆对象,而是仅仅以人类的道德生活经历作为记忆对象。道德记忆的实在性蕴含在人类道德生活的历史和现实之中,既作为人类道德生活事实的基本内容而存在,又作为人类道德生活价值的根本维度而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前者具有经验性,后者具有超验性。我们把道德记忆遵循的辩证法称为道德记忆的辩证法。建构、传承和守护道德记忆,必须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观念的干扰和侵害。深入系统地研究道德记忆必然会导致道德记忆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关键词]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集体道德记忆;道德记忆的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82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供稿:办公室

一审:王伊帆

二审:文贤庆

三审:向玉乔


上一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丛书》(修订版)出版

下一条:向玉乔在《道德与文明》发表文章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