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何所向与何所为》
作者:晏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7月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何所向与何所为》从现象学的视角对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进行理论阐发,深入与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有关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为“何所向”和“何所为”进行元哲学奠基。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论述了构建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何以可能、生成论意义上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类型学视域中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发展哲学视域中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道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论述,作者有力论证了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伦理文明演进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实践方面达到的新高度。
/ 目录 /
导言
第1章 构建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何以可能?
一、从善良意志到语言哲学:前提性问题
二、从善良意志到公共意志
三、结构现象学:伦理文明的所是与应是
四、价值现象学
五、发生现象学
第2章 生成论意义上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
一、从一般到个别:语言哲学视阈中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
二、三种道德事实:可能性及其限度
三、由中国式现代化之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的客观要求而来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
第3章 类型学视阈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
一、理论依据与现实根据
二、生态一生态文明一生态伦理文明
三、社会一社会文明一社会伦理文明
四、精神一精神文明一精神伦理文明
第4章 发展哲学视阈中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
一、从手段之善与终极之善的辩证关系确证和论证伦理文明形态
二、什么是伦理文明新形态中的终极之善——从德性之美到政治共同体之善
三、情感史视阈中的伦理文明新形态
第5章 构建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道路
一、回归主体主义思维
二、由文化和文明的本质而来的道德命令
三、从附身性到具身性:明德的发生及其伦理效应
四、我们如何进行现代思维?
五、可以为其进行道德归责的行动
六、重构规范体系:原则与方法
晏辉,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伦理学会副会长、全国政治伦理学会副会长。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在研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道德观念史与道德实践史研究”。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和伦理学;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西方伦理学、康德道德哲学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四重逻辑及其人类学意义、经济伦理学、政治伦理学和公民伦理,未来将着力研究心灵哲学和精神分析伦理学。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15篇次。代表性著作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公共生活与公民伦理》《现代性语境下的价值与价值观》,于2023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同时出版了“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研究书系”,共5部专著,即《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价值哲学与中国形态的现代性》《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的哲学批判》《走向心灵和历史深处的道德哲学》《追寻政治的“是其所是”》和《公共管理的伦理基础》。对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道德的深刻变化做了系统研究,对如何将发生学的方法引入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中来,做了初步探索。
供稿:办公室
一审:王伊帆
二审:文贤庆
三审:向玉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