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现代技术时代与形而上学的重建”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西文明互鉴”论坛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岳麓山下,围绕技术时代的形而上学重建与中西文明互鉴展开深度研讨。
本次会议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伦理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毛新志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会议旨在推动学界对技术时代形而上学重建的思考,期待通过学术交流为哲学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黄裕生教授指出,形而上学作为探寻本原的“第一哲学”,在价值虚无时代对其重建的探讨尤为必要;哲学的本质是祛除愚昧,为人类超越技术统治提供思想根基。
华中科技大学邓晓芒教授剖析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观,提出“第三形而上学”构想,主张以语言诗化的自否定结构统摄存在论与实践论。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批判智能技术时代的唯技术主义,指出哲学与人文科学探讨的不可概念化领域,恰是智能技术无法取代的价值场域。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解析雅可比对现代虚无主义的批判,指出启蒙哲学对理性的过度推崇,揭示了审美虚无主义的根源。湖南大学舒远招教授梳理康德哲学被批判为虚无主义的多重逻辑,揭示康德哲学在形而上学转型中的理论张力。中山大学张伟教授将德国哲学中的“Gemüt”译为“情性”,追溯其神秘主义与浪漫派渊源,提出从情感意向性、本质先天性、历史习性化三方面分析“情性现象学”。浙江大学王俊教授提出“重建附近”概念,结合“具体形而上学”,指出数智时代“附近的消失”源于数字空间对生存经验的扁平化,需重构个体与世界的意义关联。
四川大学余玥探讨阿斯特诠释学的有机模型,武汉大学王咏诗解析康德对“数学无限”与“实在无限”的区分,湖南师范大学文贤庆以《哪吒2》为例阐释“关系式个人意志主义”的伦理品格山东大学王丁分析谢林对哲学史的重构,湖南大学文晗探讨海德格尔被批判为虚无主义的理论争议,湖南师范大学肖柯解析马尔库塞哲学中形而上学与技术统治的纠缠。中山大学刘作梳理康德共同体理论的演进,湖南女子学院彭志君探讨康德社会思想的自然与理性基础,湖南师范大学王大封解析康德理念先验演绎的两条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李扬破解“笛卡尔循环”疑难,中南大学陈杰解读阿伦特对虚无主义的诊断。湖南师范大学李志龙阐释莱布尼茨知觉本体论对目的论的重构,严杭迪分析早期谢林对康德自然观的批判,肖根牛比较杜威与海德格尔的经验概念,龙沛林梳理德语世界青年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重构路径,陈亮升基于牟宗三批判解析宋明儒家“大话”的形而上学根基,张含探讨大语言模型作为证言知识的合理性,胡景谱构建技术的人文风险概念框架。
北京大学吴增定教授阐释胡塞尔后期空间现象学,指出“地球不动性”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原初经验基础,现代科学数学化遮蔽了这一存在论根基。复旦大学吴猛教授解析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差异辩证法”,强调其通过内在否定性自我展开的逻辑结构,为后现代主义研究差异与重复提供方法论启示。湖南师范大学向玉乔教授以智能手机为例,揭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统治导致的人际关系疏离,呼吁建立“技术向善”伦理框架。中山大学詹文杰教授梳理技术观念从古代“技艺模仿自然”到现代“座架解蔽世界”的演变,主张构建存在论多元、伦理优先的新技术形而上学。湖南大学张俊教授分析形而上学的衰落的原因,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析的形而上学与科学实在论的复兴,强调重建需锚定技术实践,回归马克思主义实践维度。湖南师范大学胡好教授认为尼采哲学总体上并非“颠倒的柏拉图主义”,但仍然是种意志主义的形而上学;他并不拥抱积极虚无主义,而是把它当作克服虚无主义的前提。
闭幕式上,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长、哲学系主任向玉乔教授感谢学界的支持,并呼吁持续深化中西文明互鉴,为技术时代的价值重建提供哲学智慧。此次会议通过多维度的学术对话,既厘清了现代技术对形而上学传统的挑战,也为重建兼具时代性与超越性的形而上学体系提供了多元路径,对推动中西哲学交融、应对技术时代的人文危机具有理论意义。
责编:余蓉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