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通论(1840—1949)》上市。
这本书全面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深入论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理论问题。
书中以近代各界人士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为视角,呈现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生成、发展与普遍流行的历程,并专题讨论民族复兴思想的相关理论学术问题,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意识、学术中国化等。作者深入探讨了怎样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如何处理民族复兴与民族自信力、文化复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的关系,是纵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理论著作,有裨于人们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逻辑脉络,更好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纵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
全面呈现复兴思想变迁历程
由近代思想史领域权威学者郑大华教授撰写
《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通论(1840—1949)》
郑大华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郑大华,湖南省首批“芙蓉学者”,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并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和国际学术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通论(1840—1949)》 书摘
既然中华未亡,中华民族定当努力为之,“发愤为雄”,而不是斤斤计较于外人言论,忌讳“衰老”“颓亡”等字眼。因为,依据“宇宙大化之流行,盛衰起伏,循环无已,生者不能无死,毁者必有所成”的自然规律,“健壮之前有衰颓,老大之后有青春,新生命之诞生,固常在累累坟墓之中也”,更何况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能够“巍然独存,往古来今,罕有其匹”,实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吾人须知吾之国家若民族,所以扬其光华于二十稘之世界者,不在陈腐中华之不死,而在新荣中华之再生;青年所以贡其精诚于吾之国家若民族者,不在白发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
—— 《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指南》中《青春中华之创造》
梁启超提出的“少年中国”的梦想,影响了清末民初整整一代的中国人,人们以“少年”和“少年中国”这一符号来寄托他们对社会变革、政治革命、民族复兴的渴望……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的“古学复兴”的思想,希望通过复兴古学,来重振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复兴,开中国近代以来倡导以文化复兴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思想的先河,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派”、20 世纪 30 年代的“本位文化派”和现代新儒家,可以说都是他们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 《民族复兴思想在清末和五四时期的萌生和发展》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愿景”“共同期盼”的反映。这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不变的历史主题,是一代一代中国人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民族自信力或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对美好未来的坚信。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有感于近代以来民族自信力或自信心的丧失,“九一八”后的中国知识界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必须树立或恢复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并就如何树立和恢复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进行了讨论。就大多数人的观点来看,他们认为既不能夸大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辉煌,也不能将中国历史和文化说得一无是处,前者是虚骄自满,后者是自暴自弃,虚骄自满和自暴自弃都不是我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正确态度,也无助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的恢复或树立。民族自信力活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之源,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它能对该民族的成员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能够唤起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激励该民族的成员为本民族的解放和发展而团结奋斗。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恢复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可以说是自孙中山以来近代知识界的基本共识,也是近代知识界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可贵的思想遗产。
供稿:办公室
一审:王伊帆
二审:文贤庆
三审:向玉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