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应教授在《中州学刊》2025年第5期发表文章《从比较的视域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
现代化源于西方但不等同于西方化,不同国家和民族因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而必然形成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予以自主性创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诸多弊端的,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需要的现代化理论,而且形成了既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又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之价值需求,并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的价值观,且体现出对世界现代化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的深刻观照和创造性追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既有着对中华文明价值观的创造性传承和发展,又有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坚守,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的价值导向,还有着对西方现代化价值观批判性超越的鲜明特质,为人类现代化价值观的多元建构及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
一、西方现代化价值观的核心和精神追求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化在工业革命、商品生产、城市生活、全球市场基础上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并且以之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西方式现代化内含和建构的价值观自诩为“永恒的正义”“永恒的王国”,但其实它所反映的只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并不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西方曾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西方早期现代化,特别是它的原型英国现代化,是以现代私有制为基础,以自由市场为杠杆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遵循的是资本逻辑,奉行“以资本为中心”“资本至上”的价值理念,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虽然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裕,但也造成人对人像狼一样的生存竞争和尔虞我诈、人性异化等种种恶果,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自身难以完全克服的弊端。
拜金主义是以资本为中心、奉行“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结晶。资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动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资产阶级把用于交换的货币“当成万能之物”,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货币不能购买到的。金钱确定人的价值并决定人的尊严是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及价值评判的终极标准。
与拜金主义密切相关的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西方现代化推崇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完全是为个人利益而展开的,“进行交换的人们的动机不是人性而是利己主义”。霍布斯、亚当·斯密、曼德维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提出了公开的利己主义,并对利己主义的合理性进行论证。爱尔维修认为,“个人利益是人们行为价值的唯一而且普遍的鉴定者”。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撕毁了人类社会的情感联系,代之以自私的需要,并使利己主义发展成为一种大家普遍奉行的价值观。无论是“唯我型利己主义”,还是“个人型利己主义”,抑或是“普遍型利己主义”,都是把自身的个人利益置于价值追求的重要位置,是以有利于自身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价值评价标准的。
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价值观上的一对孪生兄弟。利己主义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和核心,个人主义以利己主义为要义和宗旨。马克思指出:“现代的市民社会是实现了的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以个人本位为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信奉每个人在人性上都是只顾自己的,主张“道德行为、价值观和原则的最高权威仅为个人”,并为了自己而反对其他一切人。“西方文明孕育了适宜现代性特有的个人主义,现代化过程反过来又促进了这种个人主义”,“这种西方的个人主义提供了一切肥沃的土地去滋长现代化的许多成分和元素”。西方现代化所推崇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不仅割断了自我与社会的联系,而且导致了个人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内心的孤独中的危险。“个人主义的根源,既有理性缺欠的一面,又有心地不良的一面。”泰勒在《现代性之隐忧》一书中指出:“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使我们的生活更缺少意义,更缺少对他人及社会的关心。”个人主义价值观只能使人们产生价值观的冲突,而不能使人们形成道德行为的共识。“缺乏真正的道德共识”是西方价值观无法避免的结果,这决定了西方现代化价值观无法建构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而只会诱发无尽的意义危机和精神危机。
西方现代化因为以资本为中心,奉行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了“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反比”,使西方现代化走入“一条死胡同”,昭示着西方现代化价值观并非人类现代化价值观的唯一价值选择,更非理想的价值追求范式。西方现代化无论在早期、中期还是现当代,因受其价值观的影响而充斥着唯利是图的贪婪、强取豪夺的占有及霸凌、霸道等行为,产生了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弊端和危机。随着现代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涌动,许多国家和民族相继进入现代化社会,如何既汲取西方现代化的合理成果,又避免西方式现代化的诸多弊端,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价值选择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
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和精神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又引领和支撑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内涵丰富、义理圆融且境界高远的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生成且内涵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特色之中的价值观。就其核心要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为基本价值追求的价值观。从人类价值观和现代化价值观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摒弃了以资本为中心,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西方现代化价值观,凸显了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价值中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价值原则,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价值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主张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价值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保障,以和平发展为价值尺度的价值内涵和价值特质。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价值观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并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始基,具有汇通古今中外价值观之精华而又自成一体且体现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价值禀赋,表征出人类现代化新价值观的价值感召力、价值吸引力和价值创新力,为人类现代化价值追求开辟了崭新的发展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目的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有着对西方现代化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借鉴,既对西方现代化及其工业文明成果予以吸收,又着力避免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及其所产生的严重弊端,主张建构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为基本价值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的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的价值观,内在地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它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夙愿,也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期盼,成为反映中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目标,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价值导向,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价值要求,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的核心精义,并同以人民为中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为精神指向的价值观诸要义有着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与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正视和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的特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对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的核心和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在于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坚持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主导性质和目的导向,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目的、动力以及成果检验的终极标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在精神品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要求顺应人民利益诉求,把对人民利益的关切和实现人民利益置于现代化的中心位置和至上价值,要求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只有持续不断地采取切实措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凝聚起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内在地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和精神。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表现和价值凝结是既肯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优先性、权威性,又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正当性,主张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要求“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和价值理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当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续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的历程,完全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结果,是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自觉地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结果。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内在地要求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都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导向的,这就决定了二者之间价值的关联性和高度的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一个根本特质和价值要求就是要实现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有机统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要求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价值。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有着对古今中外人道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批判性继承与改造,同时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强调“以人为本”并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合理需求和正当利益,建构良好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视域中,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要求在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抵制“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以权为本”,坚持把人当人看、把人当目的看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机统一起来,进而成功摆脱了西方现代化价值观只注重物的现代化而忽视人的现代化的发展陷阱,在价值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价值观的成功超越。
整体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整合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既内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理念之中,又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并引领其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价值选择,又是中国人民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本质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导向,这样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追求和发展国家、人民利益来实现千家万户的个人利益。与遵循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密切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在地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主题而展开,其精神特质是实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而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更具有同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价值目标的高度契合性和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运动和发展过程,也必然要求弘扬“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透过上述几个方面的价值建构、价值导向、价值引领和价值规约,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所内蕴的价值观与西方现代化所崇尚的以资本为中心,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为主要价值指向的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展现出自己超越西方现代化价值观的高明、伟大和合理性,为世界现代化价值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建构路径。
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的精神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既扎根中国大地,又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的价值凝聚和价值整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引领,凸显了优于西方现代化价值观的独特优势和价值观魅力,凸显了赓续传统又面向未来、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以及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活力与秩序有机统一的价值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国情的价值呈现和价值聚合,体现了“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价值视野和价值特质。汤因比曾经预言,只有中国价值观才具有“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近代以来已经在西方和西方化国家生根的工业方式这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而又避免二者的缺点”的价值属性和价值建构的合理性。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不只是拥抱西方启蒙的价值,也应该是对它的批判”;不只是中国旧的价值秩序的解构,也应该是它的重构。所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既是“现代的”,也是“中国的”,是对近代以来“古今中西之争”的一种价值整合与价值创造,同时也是对西方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双重超越,有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对民族价值与时代价值、本土价值与人类价值予以辩证统一的综合创新,体现着赓续传统与面向未来、立足本国又放眼世界的价值视野和价值追求。
第一,赓续传统与面向未来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展现了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价值特质,有着对西方现代化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价值超越,本质上是传承中华文明及其价值观并促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及其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和深厚根基的价值重构和价值赓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内蕴且培育出了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价值观,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凝聚力。这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价值观反对“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或价值撕裂,主张“通古今之变”,在古今会通中传承传统价值观并使其为现代价值观的建构服务。正是我国在历史不断的传承与演进中锻造提升了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中华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需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即注重文明和价值观的传承与更新,而不是文明和价值观的断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在推动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时代荣光的同时,也凸显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可以传承发展的内在特色和优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予以批判性改造和审视,发掘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合理因素,使其在经受现代化洗礼和检测过程中实现新的发展,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问题;也使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获得源深流长的价值观滋养和根脉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有着对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批判继承和现代化改造,既赓续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神命脉,又对其作出了推陈出新式的整合与创新,使其“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中华文明及其传统价值观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质,并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源深流长的特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又促使中国传统价值观实现现代转化并获得新的发展活力,实现了“通古今之变”和“古今会通”。
第二,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又呈现出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价值视野,有着会通中外又自成一家的价值特质,“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价值选择。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同时更强调立足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依靠自身的努力创造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中国人民深知,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能赐给中国一个现成的现代化,即便赐予了,也会因此而失去独立性。所以,中国人民要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现代生活,就必须也只能靠自己孜孜不倦地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只有立足自身,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与活力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独立自主、自信自强不仅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强调走自己的路,把鲜明的中国特色变成独特的中国优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锻造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国魂和民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在坚持独立自主和自信自强的基础上,也十分注重吸收人类所创造的现代化发展成果,吸收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不是追求“独善其身”,“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有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的价值自觉和博大胸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尚,“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于西方国家所提出的“普世价值”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强行输出的以自身价值取代其他国家价值的价值霸凌主义,不是以消减或阻抑其他国家自身价值发展的单向价值普遍化,而是既存在于各个国家价值观之中,又代表着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发展愿望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自己所提倡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所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建构的不仅是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价值观,而且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所置重的价值观,凸显了贯通中外又“协和万邦”的价值胸襟和价值品格。
第三,在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视域下的效率与公平同尊、先富与共富结合、活力与秩序统一的伦理价值特质,凸显了对价值绝对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的双重超越以及“极高明而道中庸”和刚健中正之道的深刻意蕴。
一是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发展经济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必然形成讲求效率和注重效率并“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价值目标,要求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进一步凸显优质高效在投入产出中的比重。只有注重和不断提高效率,创造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创造条件和提供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还十分强调公平,坚持认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分配和关系对待的价值范畴,它要求立意“公”的角度,坚持“平”的标准,去分配各种资源、利便或社会好处,坚持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类人群及权利、利益关系,坚持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和按应得分配的原则,建构以权利公平、公正公平和机会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公平保障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主张把效率与公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有资本主义所没有的公平,也要有资本主义所有并超过资本主义的效率,以效率的提高促进公平的进步,以健全的公平保障效率的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矢志不渝的价值目的和价值追求。
二是先富与共富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要求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肯定先富的合理性,更强调共富的导向性,形成以先富帮后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改良技术而率先富裕起来,以先富帮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并使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分好。”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好,这就需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提高人民群众就业能力和致富本领,形成靠勤劳、智慧致富的社会风尚,防止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和“福利主义陷阱”;同时要把“蛋糕”分好,这就要求注重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和分配的公平性,想方设法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切实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既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矢志不渝的价值目标,也将这一价值目标视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并以此为行动的价值引领,要求在现代化发展过程和实践中始终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和检验现代化成效的价值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西方现代化是为西方国家少数资产阶级谋利益并以追求资本增值为根本目的的现代化。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在创造比过去一切世代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的同时,也造成了难以遏制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使不平均的财富更容易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即资本家手中,导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两极分化严重。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增进人民幸福为根本宗旨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只有确立起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持续不断地促进共同富裕,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价值认同,进而产生出坚决拥护、大力支持、积极献身、无私奉献的自觉自为行为,使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真正进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并成为其价值共识和价值禀赋,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的精神旗帜和价值导向。
三是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与秩序有机统一。”“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好这对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面临着十分繁重的建设任务和各方面的挑战,特别需要培育和践行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日新不已的价值观,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迎着困难去战斗的精神姿态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创新民族的精神慧命和文明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把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摆在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主张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致力于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活力四射的社会发展环境。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又特别注重建构活而不乱的社会公共秩序。秩序,最一般的含义是指一种有组织的状态和有条理的运行状态,内含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社会的运行可以分为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良性运行就是“有序运行”,指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各要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发生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张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政治秩序、文化秩序、社会秩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主张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辩证关系,坚持既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活力,让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得以充分激发,又要使活力在秩序或规则许可的范围内释放,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良性互动,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还要求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战略与策略、发展与安全等的关系,建构竞争与协作辩证结合、战略与策略有效衔接、发展与安全有机统一的价值观。这种既有根有魂,又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建构路径和建构宗旨,确证着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守正创新意识”和“立己达人精神”,彰显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特质和神韵。
四、结语: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
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等“现代化之问”作出了基于具体国情、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科学解答,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价值体系,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导向。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的价值凝结和价值呈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确证和价值升华,已经引领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并将继续引领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鲜明主题的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并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人道主义,既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引领,并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凝聚力、价值感召力、价值向心力对“现代化之问”作出了科学合理而又深邃高明的回答。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目标,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并造福于中国人民的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追求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导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凸显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不仅有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的科学而精准的回答,而且有对“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确切而实际的回答,主张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坚持走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凸显价值合理性的同时也凸显了工具合理性的价值指向和价值要义,含有集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神圣价值与世俗价值等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意义上的新型价值观作出了重大贡献。
供稿:办公室
一审:王伊帆
二审:文贤庆
三审:向玉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