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1]。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实施必须在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进行文明乡风建设、如何进行文明乡风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而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则必须从阐释几个关键词开始。
一、关于几个关键词的阐释
第一要阐释的是文明乡风建设之“乡”。文明乡风建设之“乡”有三个所指:乡村、乡业、乡民。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乡村与农村同义,是与城市并存的一种人类特定的居处或居所,包括乡下或乡土之上形形色色的村庄、村寨、村镇等。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乡村是一种与城市不同的特定的区域,中国的乡级行政区包括镇、乡、民族乡和街道办事处等,主要由县级行政区管辖。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看,按照人类影响程度之大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乡村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荒野生态系统。随着文明的发展,地球上的荒野生态系统不断萎缩和碎片化,而乡村生态系统则不断受到城市生态系统扩张的挤压。乡业即乡村产业。过往很久,我国乡村产业几乎是清一色农业,包括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林业等在内的广义农业,时至今日,我国乡村产业一是在内涵和外延上增大了、拓展了,不再局限于农业,呈现出开枝散叶多元化的态势;二是农业进步不但使其内部业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而且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渗透,边界日益模糊,粮经饲统筹、种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乡民即乡村居民。乡村居民包括农民而不限于农民。何谓农民?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代表一种身份。从职业的角度看,顾名思义,农民即专门或主要操持农事活动之人;而从身份角度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民身份的确定首先与户籍相关,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具有农村户籍是农民身份的重要标志;其次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农民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这些权益是农民身份的又一重要标志。乡村居民和农民的不同在于,乡村居民的民是公民意义上的民,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大量农民进城打工,成为城市中的农民工,但他们的户籍身份并未改变,他们还是农民,是不再干农活、不会干农活、不愿干农活的“农民”。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计算,我国具有农村户籍的人口约7.88亿,约占总人口的54.6%,其中就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是农民工,他们虽然长期住在城市,却和故土家园的联系千丝万缕、水乳交融,分不开、割不断,是乡村振兴、文明乡风建设所要依靠的不可忽视的群体和力量。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下乡、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不少城里人为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着农村扶贫,为着乡村振兴去乡村创业、定居,他们虽然没有农村户籍,也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却生活、工作在乡村,也是乡村居民——定居、半定居或不定居从事乡业或闲居乡村的乡村居民,其中有的是有机构的,有的是没有机构的,有的是体制内的,有的是体制外的。他们既是乡村振兴、文明乡风建设的参与者,也是乡村振兴、文明乡风建设的受益者,讨论乡村振兴、文明乡风建设万万不能将他们排除在外。
行文至此可知,文明乡风建设之“乡”有三个含义,不妨称之为“三乡”——乡村、乡业和乡民,“三乡”和“三农”不能画等号,二者是有区别的。在文明乡风建设中,乃至在整个乡村振兴中,“三乡”所涉及的问题显然要比“三农”更多、更宽泛,但“三乡”问题的主要方面是“三农”问题,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实施,重点要针对和服务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2]。如果农业不能强起来,农村就不能和美起来,农民就不能富裕起来,文明乡风建设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第二要阐释的是文明乡风建设之“乡风”。一提到乡风,我们首先便会想到乡村风俗。风俗是影响至今的历史文化现象、历史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宗教和地方特色,往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移风易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面临的问题很多,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的概括,目前主要存在高额彩礼及婚托婚骗方面的问题、殡葬方面的问题、宗祠管理方面的问题、演出市场方面的问题、封建迷信方面的问题等。
乡风包括风俗,但乡风并不等于风俗,文明乡风建设不仅仅是移风易俗。那么乡风是什么?和风俗一样,乡风亦属于文化范畴,只能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定义,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状态的文化表达。对于这一定义要作如下说明:其一,乡风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状态的文化表达,其中乡村生产、生活状态与生态环境状态是密切关联的,我们只能依托生态环境提供的特色资源,开发其多种功能,挖掘其多元价值而生产、生活,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不对?当然对,但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吃法、吃相,吃法、吃相就是文化表达。不同生态环境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状态,并进而导致不同乡风的形成与延续。其二,乡风的文化表达是能被感知的,可以借助风貌、风光、风情、风气、风尚等词汇加以描述,也可以借助品质、品位、品格等用语加以评价,真、善、美、假、恶、丑的元素在乡风中都是存在的,文明乡风建设就是要通过去假存真、惩恶扬善、抑丑臻美使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状态得到改善,形成高品质、高品位和高品格的新风貌、新风光、新风情、新风气和新风尚。其三,乡风的文化表达不是只见物不见人。文化是人所创造并又影响着人的一切,具有属人性。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是人,生产、生活是人的实践,实践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的生产、生活实践,一方面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则会对生态环境发生作用,使之改变,人正是在不断改变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改变着自己,而文化则是这一双重改变的产物。所以,如果说乡风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状态文化表达的话,那么,归根结底它是人的状态——人的精神状态的文化表达。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的社会和世界,有什么样的乡民就会有什么样的乡村和乡业,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乡风。乡村振兴、文明乡风建设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乡村居民,在乡村居民群体主要构成的农民,乡村振兴、文明乡风建设必须重视提高乡村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精神境界,而乡村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精神境界是由其精神素质决定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法律素质、伦理素质等;必须重在提高乡村居民特别是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其主体意识、主体智慧和主体能力,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口众多是中国的现实国情。鉴于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所以习近平强调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3],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但指适度的生育水平、适宜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而且指优良的人口素质[4]。同理,鉴于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大,离开了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离开了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人口素质的优良,中国式“三农”现代化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乡村振兴、文明乡风建设关键在人。
第三要阐释的是文明乡风建设之“文明乡风”。一般来讲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在使用上是可以互换的,二者突出的都是两个字——文明。乡村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乡风则有文明与不文明之别。文明这个概念既可用来描述特定的社会形态,诸如原始文明社会、农耕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和后工业文明社会等,也可用来描述与蒙昧、野蛮、落后相对应的社会开化或进步的状态。社会进步是没有止境的,每进一步,都要和蒙昧、野蛮、落后的东西作斗争,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会如此,这一斗争永远在路上。只有先进的乡村文化才可能有乡风的文明,而只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只有有利于生产力解放、有利于人对其全面本质自觉占有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二、关于文明乡风建设的价值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5]。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6]。五点要求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新征程要完成的使命,直接决定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完成这一使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乡村振兴则国家兴,或者说国家兴离不开乡村振兴,如果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要求对乡村振兴都很重要,各有各的重要,那么乡风文明的重要性便在于它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关系到人们对乡村振兴的思想认同、信念支撑、人心凝聚、理想追求。反过来讲,一旦文明乡风衰了、思想混乱了、信念缺失了、人心涣散了、理想丟掉了,乡村振兴就会失去航标方向,就会失去引擎动力。这就是为什么说文明乡风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那么文明乡风建设要建设的乡风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乡风?或者说对于文明乡风应当用什么作为价值标准、价值尺度进行判断?如前所述,文明是反映社会进步状况的概念,社会进步具有时空方位,或具有时代性,要衡量乡风是否文明,我们只能站在当今所处时代的高度,以当今所处时代的核心要义或要实现的目标任务作为价值标准、价值尺度进行判断,进而对纷繁的社会现象作出褒或贬、扬或抑、倡导或批判、促进或阻止的价值选择。
当今中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的核心要义或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只能从这一根本利益出发,以是否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或中国式“三农”现代化建设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价值定位,并自觉对文明乡风建设进行价值引领。凡是与中国式“三农”现代化相适应的、有利于“三农”现代化的乡风就是文明乡风,我们就支持;凡是与中国式“三农”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不利于中国式“三农”现代化的乡风就不是文明乡风,我们就反对。
什么是中国式“三农”现代化?什么是中国式“三农”现代化所需要的乡风?只有搞清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搞清这些。
其一,从性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其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文明乡风应当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乡风,应当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充分彰显的乡风。
其二,从特色内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因此,文明乡风应当是充分彰显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取向的乡风;应当是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绿色发展价值诉求的乡风;应当是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理想信念得以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铸牢、人得以全面发展的乡风。
其三,从过程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第一步,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二○三五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光明,但过程十分艰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作了特别强调,不但明确指出“它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另外明确指出,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因此,文明乡风应当是面对重大考验时充分体现积极作为、敢于作为、善于作为的进取精神,是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上、迎难而上斗争精神的乡风,是艰苦奋斗、团结奋斗精神得以充分彰显的乡风。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文明乡风建设中必须紧紧把握文明乡风的上述价值定位,做到守正创新、破旧立新。守正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党的初心使命,就是坚持“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引领时代,既不改旗易帜,也不封闭僵化。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而破与立是辩证的统一。旧代表着一切不合时宜、消极颓废、腐朽没落的东西,诸如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诸如宗法观念、封建迷信,诸如假冒伪劣次、黄赌毒黑诈……对之统统应当在文明乡风建设中自觉地加以抵制。文明乡风建设,离不了古为今用,但古为今用要取之有道,去之糟粕吸之精华;文明乡风建设,亦可借鉴外域经验和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决不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更不可是非不分、全盘接受。
三、关于文明乡风建设的生态文明之维
文明乡风之文明虽然内含丰富的历史传承,但在本质上是现代性的,是现代文明意义上的乡风文明。我们当然可以从多重规定来对现代文明进行审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现代文明一定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代表着文明的未来。“美丽中国”是现代化强国之中的规定性之一。生态文明之生态指的是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对于人之重要在于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能栖居于自然生态中,只能依靠自然生态供养。生态文明之文明则不但指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特定文明素养,或人经过工业文明的洗礼和对工业文明之得失的反思而形成的对自然、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新的态度和新的行为取向,并使这些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指人进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恢复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或指将上述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所体现出的文明的新进步。
文明乡风重在建设。我们必须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牢牢把握住生态文明之维,做到坚持思想先导,注重生态文明理念的乡风转化;坚持实践创新,注重生态文明成果的乡风凝练和升华。
(一)坚持思想先导,注重生态文明理念的乡风转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在谈到文明乡风建设时,强调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生态文明理念又称绿色理念,是五大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敬畏、尊重、热爱、顺应自然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有机整体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保值增值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前提和基础的理念,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均衡的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等。可见绿色理念是一个体系,这一体系站在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既回答了我们对于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应持有的正确看法,也回答了我们在与自然交往时,或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指出了文明乡风建设的生态文明方向。
生态文明理念的乡风转化在实质上是一项针对人——乡村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宣传教育过程,要想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引领,必须通过多样的、生动的、通俗的,而非简单的、僵硬的、思辨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乡村居民尤其是农民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潜移默化,入脑、入心,使乡村居民尤其是农民真正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生态良好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生态良好才可能有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才可能有民族兴旺、国家兴盛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道理;使乡村居民尤其是农民真正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要综合考虑、综合施策,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要统筹把握、统筹决策的道理;使乡村居民尤其是农民真正明白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人都难脱干系,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人都难逃其害,生态环境保护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理念属于思想范畴,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引领性。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可低估思想的力量,不可低估精神的力量。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是人的进步,而人的进步最根本的是思想进步,思想进步了或思想理念破旧立新了,人的精神状况就会得到改变,人的精神素质就会得到提升,这一改变和提升就可能催生出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实现由精神变物质的飞跃。文明乡风建设同样如此。
(二)坚持实践创新,注重生态文明成果的乡风凝练和升华
坚持实践创新、注重生态文明成果的乡风凝练和升华,与坚持思想先导、注重生态文明理念的乡风转化是相向而行的过程,二者是内在联系的。如果说坚持思想先导,就是通过宣传教育用绿色理念武装人的思想的话,那么坚持实践创新,就是将绿色理念的思想种子播撒在乡村的大地上,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对工业文明加以扬弃的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基色、底色是绿色,绿色代表着生命,通过生态文明成果所要表达的文明乡风就是绿色之风——一种绿意盎然的文明之风,这种绿意盎然文明之风的营造旨在高歌、唱响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和谐为主题的时代旋律,使其成为乡村振兴中人们的文化共识、文化自觉,应该推崇之、追求之。
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之乡风文明建设要围绕“一个优化”和“三个提升”,多管齐下,系统集成。
所谓一个优化即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空间是一种资源,一种既定的、不可再生的稀缺的资源。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是为了平衡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需要,在三者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一要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地位,合理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红线;二要从乡村实际出发,“多规合一”,科学制定空间布局规划,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养则养,宜居则居;三要积极开发生态产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成生态产品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
所谓三个提升,是提升乡村产业品质、提升乡村环境品质、提升乡村居民环境道德品质。绿色品质是乡村产业应有的品质。提升乡村产业绿色品质首先要把握一个前提,即在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丰产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同时,降低农产品有害物残留,为国家食品安全作贡献;其次要明晰一个方向,即推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化、精细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或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和乡村生态产业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提供更多且更好的生态产品,为国家生态安全作贡献。
在一段时间里,乡村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乡村的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在种植业中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在养殖业中抗生素等药品的滥用,在乡村其他产业中废水、废气、废渣的超标排放,以及城市垃圾向乡村的转移等;二是不良的日常行为习惯,例如秸秆的违规焚烧、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家畜家禽粪便的不当处理,逢年过节和有红白喜事时鞭炮的无序燃放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环境治理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难怪有人将“垃圾围城”“污水横流”“农药残留”“臭气熏天”称为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四害”。乡村环境的治理的确任重道远,只能强化,不能弱化,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环境道德是道德的组成部分。道德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两个大的指向,一是指向人与人的关系,向我们提出应当如何处理、调节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要求;二是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我们提出应当如何处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要求。第二个指向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的主体道德品质便被称为环境道德品质。环境道德品质是环境道德要求的体现,它要求我们热爱自然,视自然为母、为师、为友,像善待母亲、老师和朋友一样善待自然,不做对保持自然的完整、稳定和有序有害的事情,多做对促进自然的完整、稳定和有序有益的事情,自觉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文明乡风建设中要使之弘扬光大,致力营造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氛围。不但要在乡村生产中做到资源节约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而且要在乡村生活中做到资源节约,克服生活中的种种消费陋习如红白喜事中的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所谓环境友好即人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良性互动。环境友好的反义是环境敌视,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会导致环境敌视。充满敌视的乡村环境,生产必然不可持续,生活必然不会幸福。目前我国乡村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农业农村的环境治理攻坚任务依然繁重,不容忽视和懈怠,必须咬住青山不放松,真抓实干,一抓到底。
总之,生态文明之文明乡风建设必须加强对乡村居民环境道德品质的培育,做到课堂育之、宣传育之、管理育之、制度育之、科技育之、情境育之、景观育之、榜样育之的多育并举,对此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佳效果。例如村规民约生态化——将秸秆处理、农药管控等写进村民自治章程,公布环境红黑榜,将环境行为与信用体系挂钩;组织村民环保监督志愿队——完善环保基层群众监督机制;评选绿色家庭——量化评价指标,授予星级生态庭院标识;建立绿色积分制——构建环保行为积分兑换体系并与集体分红挂钩;设立“两山议事会”——将环境问题解决融入民主协商;设立生态讲堂——邀请专家、乡贤专题授课;举办“古树祭祀”“清洁河流日”仪式——强化集体环保记忆,以及开发方言环保民谣、实行党员责任区环境维护考核等,值得学习借鉴和总结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4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EB/OL]. (2025-04-07)[2025-05-06]. 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1986/202504/content_7019260.html.
[3]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6(1).
[4]王培安.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4-11-19(13).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供稿:办公室
一审:王伊帆
二审:文贤庆
三审:向玉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