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研究党的集体道德记忆 传承发展中华伦理文明


发布人:日期:2025-07-17

7月15-17日,“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与中华伦理文明的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4AE8F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建构和传承、中华伦理文明的传扬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与中华伦理文明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为传承发展中华伦理文明所作的特殊贡献等论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注重建构集体道德记忆的优良传统,既高度重视建构和守护自身的集体道德记忆,又特别重视传承和赓续中华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为弘扬中华伦理文明做出特殊而重大的贡献。

湖南师范大学王泽应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以史为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注重保持自己的初心使命,注重建构和传承自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刻写的集体道德记忆,注重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形式主义、西化主义等错误思潮对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和中华民族集体道德记忆的冲击和消解,注重开展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教育和道德传统教育,这些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行稳致远的根本原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龚天平教授发言指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伦理文明的关系问题,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伦理文明所做的特殊贡献,应该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重视建构自身集体道德记忆和传承中华民族集体道德记忆的伦理智慧,我国伦理学界应该深入推进相关研究,奋力开辟中国共产党研究和中华伦理文明研究新领域。

曲阜师范大学赵昆教授主要解析了研究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认为聚焦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能够促进道德记忆理论的发展,能够深化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伦理文明的理论研究,能够为构建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提供理论启示。

《湖北大学学报》黄文红副编审发言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和中华伦理文明的传承发展问题都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研究课题,大力推进相关研究紧密对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自主伦理学知识体系、推进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湖南理工学院彭柏林教授发言认为,道德记忆理论正在我国兴起,并且已经在我国伦理学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以其作为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和中华伦理文明的关系问题是必要的,也具有可行性;“道德记忆”是一个具有解释力的伦理概念,具有广泛应用空间。

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向玉乔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他领衔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道德记忆研究》的研究情况,介绍了他本人推进道德记忆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道德记忆理论提出的“道德记忆”“记忆道德”“集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创伤道德记忆”“道德记忆叙事”等概念具有强大解释力,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和中华伦理文明的传承发展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广东省委党校刘飞副教授发言指出,他参与了向玉乔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研究》,对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具有切身的深刻体会,认为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建构和传承其集体道德记忆的责任和价值,特别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责任、价值和经验教训。

长沙理工大学易学尧副教授把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与红色文化传承问题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是我国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伦理文明的重要内容,应该加强研究和宣传传播。

湖南师范大学黄泰轲副教授在发言中重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传承传播其集体道德记忆的方式和途径问题,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以革命歌曲、纪念馆、党史教育等传承传播其集体道德记忆的方式和途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我国社会各界思考和处理中华民族集体道德记忆的传承传播问题提供了很多理论和实践启示。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刘琳博士认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应该着力梳理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记忆的谱系,这既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也需要掌握谱系学的相关知识。

湖南师范大学的博士后杜薇以及王伊帆、关朝、唐蕴轩、杨斯捷、郑佳丽等博士生也先后发言,表达了他们对会议主题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供稿:办公室

一审:王伊帆

二审:文贤庆

三审:向玉乔


下一条:湖南师范大学成功主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伦理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

【关闭】 打印    收藏